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3年 第7期 > 第4版 热点关注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1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孙金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彰显了党的领袖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3年1月10日)

季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生态经济》 2023年第4期)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